《黑龙江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开拓·探索·创新·实践

——记我校文学院实践教学的探索之路
   期次:第681期   作者:■ 本报作者 张笑雷 王佳玲   查看:144   




  从“幕启”《姊妹树下》获校史短剧一等奖的开门红,到“幕启版”《雷雨》演出五场、场场爆满的巨大成功,再到东北首个高校“新诗百年”大型诗会的热烈反响……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以下简称“实践教学中心”)一路走来硕果累累,中心主任叶红老师感叹道,“我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师生们一起反复尝试、一遍遍‘磨’,但真的没有想过会这么成功,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大的惊喜!”回顾往昔,五年的时间,实践教学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青涩渐渐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
  2015 年,为贯彻黑龙江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提出的“三型一特”人才培养总目标和“四融合”的培养理念,针对分类培养与能力培养相融合、专业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文学院立足于自己的专业特点,把实践教学作为文学理论内容的最佳落脚点,于同年 9 月正式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下设明天诗社、幕启戏剧社、点墨书画社、创意写作工作室四个实践平台。
  通过这种实践教学形式,老师把文学经典或知识点通过讲台、舞台、读书会、交流会、学术报告、学术论文、原创作品等形式展示出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不再只是面对课本上一串串抽象的符号,而是让文字、人物和那些极具张力的冲突矛盾走出书本,走到同学们眼前,饱含生命力地投射在他们心上。
  从诗歌原创、诗歌鉴赏,到诗论研究、诗歌朗诵,从张曙光诗歌朗诵会、“为你写诗”赛诗活动再到诗歌沙龙、“琅琅龙韵”读书分享会,明天诗社的学生们边聆听,边朗读,边成长,步伐稳健地走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从戏剧表演、剧本写作,到戏剧理论研究、戏剧鉴赏,从处女作 《姊妹树下》 的小试牛刀,到经典话剧 《雷雨》的一票难求,幕启戏剧社的师生将课本搬上舞台,用青春演绎经典,凭着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缔造了“幕启版”《雷雨》的成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好评;从临帖作画、参观画展,到开书画展,在一笔一画的写生中,老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无形中拉得更近了,往往是招呼一声,志同道合的师生们就聚集
在一起练习书画,切磋技艺……除了台上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在幕后还有一大批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很多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之中有的选择音乐制作,有的选择宣传报道、新媒体推广,有的选择剧务和道具服装打交道,有的选择财务,有的选择摄影摄像等等。
  一路走来,实践教学中心的师生们带着几分“不自信”,在摸索中实践,在创新中成长,他们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每一步都走得坚实有力,同时也收获满满。“刚进入剧组时,我对《雷雨》的了解还只是中学课本上生硬的剧本,从那之后,我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研习剧本,一遍一遍学习各版本的演绎,深入研究其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故事关联,慢慢地,我开始学习如何制作一场话剧:从帮助演员对台词到帮助演员扣表情走位,从预算制作到道具服装挑选采买,从剧本打印到宣传推广……”文学院 2015 级学生、幕启戏剧社副社长文世贤谈起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成长时感受颇深。“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文学实践,更是全方面、多角度的立体式实践。是实践教学,将 45 分钟的课堂,延伸到了课下;从课上的一位老师,增加到课下的一群老师”,文学院 2015 级学生、明天诗社副社长杜寒三这样说。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延展和补充,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的文学艺术产品。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合作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自成立以来,实践教学中心已吸纳学生 300 余人,占文学院总人数的 1/4,已产生立足于实践教学的教学教改立项 3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国家级 1 项,省级2 项。实践教学中心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在越来越好,我们相信未来的他们必将继续践行“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院训,铭记“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黑大精神,在下一个五年拼搏奋进、砥砺前行,让实践教学之花在这片土地上怒放!


黑龙江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120次访问,全刊已有3022287次访问